混泥土浇筑后出现裂缝的原因及处理
1、混泥土浇筑完毕后,过早的拆除底部支撑的模版,底部支撑模版就如同悬臂梁一般,将底部支撑拆除,还在上方堆放材料,这样是非常危险的,就算没有引起坍塌,也会出现裂缝。因此,底部的模版必须等混凝土固化,达到百分百强度之后方可拆除。
2、混凝土结构顶部设置框架梁,框架梁的主要作用就是约束建筑变形,如果未设置框架梁容易引起变形,或建筑裂缝。
3、顶板、侧壁开洞过大或私自预留安装洞而未采取加强措施,造成应力集中裂缝。
有些施工单位为安装方便,在顶板和侧壁上任意开洞,且未采取任何加强措施,使得该部位产生裂缝。对于开口洞应采取钢筋加强或增设暗梁等措施,来抵抗该部位引起的集中应力。
4、混凝土施工的操作程序不当,出现孔洞渗漏水现象。
在地下室混凝土浇筑时,经常因操作程序不当,比如施工缝处基层处理不好,较高板墙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充分不密实等,而出现孔洞空隙渗漏水现象。
5、地下室顶板施工荷载或堆载过大,造成挠曲变形甚至裂缝。
为了能够缩短工期,一些施工企业在地下室顶板上过早或过多的堆放建筑材料,甚至行使重型机械设备(如混凝土搅拌车等),施工荷载远远大于顶板设计荷载,造成顶板挠曲变形甚至裂缝。
6、侧壁钢筋保护层或钢筋间距偏大,易造成混凝土裂缝。
外墙钢筋的配筋量往往由裂缝宽度控制(外墙裂缝宽度控制在0.2mm之内),如果外墙设计时,漏掉抗裂性验算,配筋率不够,易造成混凝土裂缝。钢筋的弹性模量比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大7~15倍,在相同的配筋率下,应选择细筋密布的办法。还有施工时,对钢筋保护层或钢筋间距控制不好,亦易造成侧壁裂缝。另外,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对于侧壁,应增加双向温度筋。
7、不注意混凝土温度的控制,造成混凝土膨胀或干缩裂缝。
对大体积混凝土,切不可忽略温度的影响,应合理分段分层进行浇筑,使混凝土温度均匀上升,浇前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宜超过28℃。混凝土浇筑以后,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升温而达到的最高温度主要是混凝土入模温度与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升幅不宜超过25℃。浇筑后的养护是防止地下室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控制温差,防止产生表面裂缝,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早期强度,防止产生贯穿裂缝。潮湿的环境可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的干缩裂缝,浇水养护不少于14d。
总之,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要通过防水设计、施工、材料优选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才能减少裂缝等问题的产生。